贵州天门冬丨江莲摇白羽,天棘蔓青丝
贵州天门冬(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),时常也被简称为天冬,是百合科、天门冬属攀援植物。为著名中药,入药部分是其膨大的根块。
天门冬何以得名?据《植物名释札记》,“天”字在植物名称中往往取自然之义,“门”有赤色之义,形容其根部膨大部分外皮的暗赤褐色,“冬”乃檐冰之象形,正如天门冬纺锤状的根部。故天门冬乃“言其药物为天然产生而带红色的冰冬耳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草之茂者为虋,俗作门。”《尔雅·释草》云:“蘼,虋冬。”郭璞注云:“虋冬,一名满冬。”宋人邢昺认为“虋”与“门”字异音同。[3]而虋即“赤粱粟”,是粟的一种,本身带有红色的含义。
由此可推断,用于形容其根部外皮的赤色的“门”字当是“虋”的假借,因为虋字的写法实在繁复。
清嘉庆年间有人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《草木春秋演义》,将草木与历史演义结合,载中草药三百余种,有情节的中草药有一百余种,有些人物外貌与中草药外形基本相符,敌我阵营的划分也与是否自带毒性相关。[4]
在小说第二十四回中,天门冬的人物设定是大汉国宣州蜀椒山的强盗头目,“在山上打家劫舍,掳掠民财,杀人放火,聚众上千喽罗”,欲推翻朝廷自称成霸业,第二十五回在与朝廷军队的战斗中兵败,自刎而死。也就是说,如果将《草木春秋演义》拍成电视剧,天门冬至多都活不过两集。
将天门冬设定为无足轻重的反面派,与中草药药性是否相符呢?至少,天门冬无毒,这不同于小说中天门冬手下的强盗和尚曼陀罗。
历史上,对于此诗中“天棘”的解释确实存在争论。南宋学者郑樵(1104-1162)《通志》认为天棘乃杨柳之名,庾信诗“岸柳被青丝”可证。但明代文学家杨慎(1288-1559)在《升庵诗话》中批驳了这一观点:
柳可言丝,只在初春,若茶瓜留客之日,江莲白羽之辰,必是深夏,柳已老叶浓阴,不可言丝矣。若夫蔓云者,可方言兔丝、王瓜,不可言柳,天棘非柳明矣。按《本草索隐》云:“天门冬,在东岳名淫羊藿,在南岳名百部,在西岳名管松,在北岳名颠棘。”颠与天,声相近而互名也。此解近之。[5]
另外,许多文献载天门冬又名“颠棘”,所以,“天棘”之得名,乃是因为“天”与“颠”音近。“棘”的本义是茎上多刺的酸枣树,而天门冬鳞片状叶的基部确实有长约2.5-3.5毫米的硬刺[6],名之为“棘”有其道理。这是一种带刺的攀援藤本植物。
俞士玲《杜诗“江莲摇白羽,天棘蔓青丝”》分析了中国诗歌史上柳与藤作为意象的区别,以说明藤本植物天门冬——“天棘”,属于“藤”,而绝不是“柳”:“杨柳成了家居、市井、繁体、人烟的象征……与此相反,‘藤’的意象常用来表现和烘托环境的清幽和居住者的萧散疏放。”[7]
天门冬这种“藤”,确实生长在清幽的环境中,如同一位隐士。事实上,诗歌以“天棘”为意象的并不多。杜甫将天门冬写入诗中,大概也是因为天门冬乃巳公茅斋中的实有之景。
俞士玲一文还提到,杜甫及其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在描写佛、寺、僧时,也多言及藤萝,如王维《过福禅师兰若》:“竹外峰偏曙,藤阴水更凉。”王昌龄《诸官游相隐寺》:“山馆人已空,青萝换风雨。”岑参《出关经华岳寺访华云公》:“竹径厚苍苔,松门盘紫藤。”李白《将游衡岳,过汉阳双松亭,留族弟浮屠谈皓》:“延萝结幽居,剪竹绕芳丛。”孟浩然《夏日辨玉法师茅斋》:“竹林深笋穊,藤架引梢长。”以及《宿里公房》:“苔涧春泉满,萝轩夜月间。”[8]在以上诸多“藤萝”意象中是否有天门冬,我们无法判断。
巳公是一名僧侣,而后世诗歌出现“天棘”的,也多与佛、僧、寺相关。如明代张和《访晓庵禅师师以洞庭柑为供》:“檐前暮雨沾天棘,席外春风动石楠。”
冯梦龙(1574-1646)编过一本《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》,其中有一首《丝丝天棘》:
回头看见子介个有情郎,我弗枉今朝烧个炷香,他衣衫齐整,年貌正芳,眉来眼去,两下挂肠。姐道:郎呀!你若肯访奴时,奴家弗是无记认,丝丝天棘出门墙。
《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》乃是用“夹竹桃”曲调所作的吴地山歌,借用顶针的修辞手法(每首山歌的好后一字为下一首的首字),以《千家诗》中的一句作为结尾,大部分歌咏男女情爱,在明代后期较为流行。
《丝丝天棘》这首小曲颇似《西厢记》中崔莺莺与张生于普救寺中初次见面的场景,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”。小曲的好后一句,出自南宋诗人王淇的一首七言绝句《春暮游小园》:“一丛梅粉褪残妆,涂抹新红上海棠。开到荼蘼花事了,丝丝天棘出莓墙。”原本是感时伤怀,化用到山歌中,那爬过墙头的“丝丝天棘”,便成为小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自我写照。
天门冬作为药材,在成书于汉末的医书《名医别录》中位列上品,具有“去寒热,养肌肤,益气力”等功效。不过在神仙传记中,天门冬被赋予神话色彩,使人年轻、 。
约成书于西汉的《列仙传》曰:“赤项子食天门冬,齿落更生,细发复出。”东晋葛洪所著的道教典籍《抱朴子》曰:“杜紫微服天门冬,御十八妾,有子百四十人,日行三百里。”其《神仙传》曰:“甘始者,太原人,服天门冬,在人间三百馀年。”这些神仙方术之记载自不可信,但放入杜甫的诗中来看,却有别一番味道:高僧茅斋中的天棘,原来是一味传说中有着各种神奇功能的草药。
贵州天门冬之外,尚有一种名称相近的植物,名曰麦门冬,中文正式名为麦冬(Ophiopogon japonicus),与天门冬同科不同属,乃百合科、沿阶草属草本植物。麦门冬也是一味中药,药用部分亦为根部,呈成椭圆形或纺锤形,较天门冬的根块小,叶基生成丛,禾叶状。据《植物名释札记》,麦门冬之得名,乃是因其叶形如麦
- 贵州天门冬丨江莲摇白羽,天棘蔓青丝2018-09-11